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92岁张世英: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乃至压抑自我的主体性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3-12-25 15:10:00

新京报讯 (记者张弘)“我们做的大量心理实验和社会调查证明,西方人的自我观是独立型的自我,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国人的自我观是互倚型的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互相依赖;中国人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英美人依赖自己的观点。”北京大学心理系前主任朱滢说。他的研究促进了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92岁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思考,形成了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一书,并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朱滢:中国人相互依赖已深入脑海

朱滢称,北大心理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大脑的测试发现,文化对大脑的神经功能有调节作用。2013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国人中的测试表明,当丈夫想自己、想妻子、孩子的时候,都在同一块地方。当妻子想自己、想丈夫、想孩子的时候,激活的也是同一脑区。由此可见中国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已经深入到脑海里面去了。在他此前的著作《文化与自我》中,他将美国哲学家Searle作为西方哲学对自我的看法的代表,将张世英作为中国哲学对自我的代表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张世英称,自己的主张并不代表中国传统的自我观,“我以前说超越自我言之过早,在当前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是应当在会通中西的大原则和总趋势下,更多地偏重学习,吸纳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我们不要老是片面地自满于中华传统文化优点,而应多一点忧患意识,多想想自己的缺点。”

张世英说,“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中国难于出现杰出人才?“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就因为我们缺乏西方人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其深层的思想根源在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缺乏乃至压抑自我的主体性和人的自有本质的痼疾。”他表示,《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想从中华思想文化史上自我显现的历程的角度和自己的“人生四境界”论的观点,描述一下中国人自我实现的历程。“由于年龄限制,本书只是一个大纲。”

陈来:张世英是自成体系的哲学家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说:“张世英先生以前研究黑格尔和西方哲学,近年来致力于将中西方哲学融会贯通。如果说,以前他是哲学史家,是‘照着说’,那么这几年来他就是说自己的话,从‘师古’到‘师心’,属于‘接着说’,他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在他那一代学者中并不多见。”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工作邮箱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6 中国信息网 www.zg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任何抵触国家法律法规 不良信息举报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倡导文明上网
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